◇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对医院来说,就是要攻克生命科学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首先为中国人群量身定制中国方案
◇作为医疗国家队,武汉协和医院一直以攻克疑难重症为己任,引导以临床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优先支持针对临床痛点的研究
◇评价一名医生的医术医德,在于患者和同行。“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就是对医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资料图)
◇面对人民群众日求更好的医疗需求,我们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力争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成本最优,打造高水平的舒适医疗、满意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在龟蛇双锁的长江北岸,有一所闻名遐迩的医学殿堂——始建于1866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
1930年完成国内首例局麻胃造瘘手术,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首次阐明日光性皮炎发病机理,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跨越3个世纪的武汉协和医院,坚持办院为民、求索创新,以钻研医理、技术革新服务人类健康,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诸多第一。
武汉协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是什么?医院何以始终保持精进技术、持续创新的精气神?《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院长胡豫。
公立医院的“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瞭望》:如何看待武汉协和医院近年的发展态势?
胡豫:医院近年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加速与国际接轨,孵化原创性成果。目前,我们的重点专(学)科数居国内前五,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七。我们依托国家重点专科、学科,建成省级质控中心16个,在疑难重症、精准医疗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与此同时,医院主要运营指标优于全国同级医院平均水平,呈现“四升三降”趋势:即医疗业务量、收支结余、微创手术、患者满意度保持稳中有升;次均门诊住院费用、万元收入能耗占比、平均住院日持续下降。
面对人民群众日求更好的医疗需求,我们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力争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成本最优,打造高水平的舒适医疗、满意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瞭望》:怎样实现公立医院提质增效?
胡豫:按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内外同步,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兼济天下”。
就内部而言,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运行新机制,实现单个医疗机构高效运转,这是“独善其身”。医院通过打造核心技术、建设一流学科、构建科研平台、培育人才梯队、提升服务品质等举措,实现优质;通过加强运营监管、后勤保障建设、绩效改革等控制运行成本,达到高效。
就外部来说,三级公立医院要主动融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联体建设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带动整个体系高效运转。这是“兼济天下”。
优先支持针对临床痛点的研究
《瞭望》:武汉协和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院,医院如何看待医教研三者关系?
胡豫:对三级公立医院而言,医教研密不可分。科研与教学以医疗需求为基础,科研是医疗创新的助推器,教学为医疗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我在血栓领域的研究为例——血栓性疾病是中国人群第一位死因,欧洲约75%患病人群与某种抗凝蛋白缺陷相关。但是我做了大量标本后发现,这一蛋白缺陷和基因标准并不适合中国人群。
为了找到中国人血栓的根源,我们进行了长达20年的科研攻关,对上万例标本进行遗传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率先发现了中国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3种常见基因变异,并以此创建了血栓病早期分子诊断体系,使该病的早期分子诊断率提升了38%;同时创建纳米靶向载药系统,探索血栓精准治疗,该系统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为推广应用,我们又积极组建华中地区血栓与止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编制《VTE院内防治指南》。针对血栓病相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率先提出中国积分系统,诊断率及特异性均提升了10%。
为培养下一代医学人才,我们将这些解决临床痛点的科研成果编入教材,改写了过去借鉴国外标准的历史,实现了医教研的融会贯通。我们编写的教材包括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全国高校医学研究生教材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医教研确实是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
《瞭望》:在打通临床和科研上,武汉协和医院还有哪些独特做法?
胡豫:从更大视角看,我们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国家“双一流”高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医院的优势,重视医工、医理的交叉合作。
在战略规划上,我们主动对接华中大相关规划,围绕“更加突出交叉”,组建10个整合型高水平研究团队。在沟通机制上,与学校相关学院开展促进会、研讨会,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平台建设上,共建共享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大楼,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我院近年医工、医理交叉合作成果丰硕。比如放射科团队和电信学院人工智能团队,在智能化影像诊断、定量评估与影像检查感控等方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为新冠肺炎精准影像诊断体系建立、助力科技抗疫、服务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瞭望》:科研怎样才能更好解决临床需求的痛点?
胡豫: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对医院来说,就是要攻克生命科学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首先为中国人群量身定制中国方案。
作为医疗国家队,武汉协和医院一直以攻克疑难重症为己任,引导以临床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优先支持针对临床痛点的研究。我们设置临床研究基金,建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研究型病房,千方百计激发医务人员的研究积极性。目前,医院可开展Ⅰ~Ⅳ期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干细胞临床研究、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等,2022年新立项的临床研究970项(包括注册和非注册)。
《瞭望》:武汉协和医院在推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哪些有效办法?
胡豫:科学研究应用于临床才能真正造福患者。为助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医院全方位加强创新要素供给。
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培养以科研见长的医学人才,医院提出“协和名家”工程,针对高端科技人才、中青年人才分别打造“登峰工程”“启航计划”等,实施分层逐级发展,给予资金、场地、人员支持。近年,医院除拥有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临床专家外,还形成了一支由近200名专职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
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医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建有国内较先进的开放式转化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中心等,为各类重大研究提供硬件支撑。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加强平台建设,探索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分析等前沿技术。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我们积极建立创新型管理模式,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绩效评价及考核等文件,从转化评价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开放合作机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激发职工研究动力。
在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方面,医院设置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并配有专员负责,建立临床数据分析挖掘平台,推进临床研究取得新突破,积极与企业、专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联系,促进转化落地。
应该说,我们的成果转化效果不错。目前,医院共获授权发明专利29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307项;2022年发布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中,我院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医院第一。同时,我们作为医疗机构率先在省内获批湖北省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基地并获省知识产权局立项100万元资助,获批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4项,成功转化专利45项,转化金额近3000万元。去年,“靶向黑色素正电子分子影像探针18F-PFPN”转让经费达1080万元,产品上市后有望极大提高黑色素瘤的诊断效率和精度。
好医生要“心怀救苦之心”
《瞭望》:武汉协和医院名医辈出。在你眼中,怎样的医生是好医生?
胡豫:一名好医生,首先必须技术过硬。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来我院就诊患者,多数病情较为复杂或危重。这就要求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
其次,好医生必须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习惯。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这要求医生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国际前沿,学习最新诊疗技术。
最后,好医生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心怀救苦之心。
我想,评价一名医生的医术医德,在于患者和同行。“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就是对医生的最高评价。
《瞭望》: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怎样的?
胡豫:武汉协和医院是一所具备医教研功能的综合性医院。这决定了我们既要培养能看得好病,特别是看得好别人看不了的病的名医,也要培养能引领医学发展、攻关重大疑难病症的名家,更要培养重视教学,能教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名师。
通过多年培养,我们医院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70余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5人入选湖北省第二届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多人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医师奖等称号,初步形成了优秀医学人才高地。
《瞭望》:如何让人才留得住、有发展?
胡豫:医院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教育培养、科技创新的产出质量。
我们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全心全意为医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2019年,我们围绕名医、名家、名师、优秀管理人员等出台文件,建立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每一序列、每一层次的人才都有相应计划支持。
我认为,只有拿出这些硬核干货,才能引进人、留住人、用好人。
为吸引更多人才到协和,更多人才愿意留在协和,我们从薪酬制度、评价机制、培养方式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革新,努力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为医院长远发展储备战略资源。
在待遇留人方面,医院2018年启动分序列薪酬制度改革,其中医师序列改革,直接分配到医疗组,综合医疗质量、工作效率、急危疑难等指标,更加公平、更加科学评价每个医疗组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改革科研绩效评价方式,制定科研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突出临床研究、工作实绩的专项奖励。
在事业留人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医院出台配套支持计划,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发展留人方面,与医院共发展、与医院共成长是留住人才的方式之一。武汉协和医院拥有一批国内前列的学科群,2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是人才开展交叉合作的重要基础,累计获批70余个国家级人才项目。
跟着优秀的团队个体也会变得更加优秀。近年,医院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武汉协和医院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事业理想。我想这也是在连续三年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我院职工满意度均为满分的原因之一。(黎昌政、徐鹏航)
<标签: